高端医疗装备研究院
努力做中国最好的高端医疗器械智库

通用电气和丹纳赫:新王(上)

1

1879年10月19日那个晚上,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注定会是个不寻常的夜晚。

村子里200多名居民早已睡下,但山坡上那一座长长的两层棚屋里,依然亮着灯光。

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寻常的事情。那个时代,街道上行驶的是清一色的马车,晚上点的是煤油灯,价格不便宜。甚至在满月的夜晚,人们也会选择熄灭灯火,以节省开支

此时,那座屋子里彻夜不灭的灯光在别人看来,简直是把钞票往火里扔。然而,如果他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

透过窗户撒出来的光,不太像煤油灯那样,任由微风摆布,发出小而黄色的光斑。那光显得持续而稳定,稳稳当当地占据了一方领域,抵挡了黑夜的侵蚀。

屋子里,一群工程师坐在桌子前,全神贯注地盯着那个传奇般的灯泡。他们穿的邋里邋遢,许多人脸上胡子都没刮,模样略显邋遢。但唯独他们脸上的表情,显得格外坚定。

4ffce04d92a4d6c-195

1879年12月22日

他们看着那纤细的马蹄形光线,心里没抱太大希望,觉得它和之前几百次实验一样,最终不过竹篮打水一场空。

然而,现实大大出乎了他们的预料,这个灯泡倔强的亮了40h。期间没有人想到吃饭和睡觉,直到他们沐浴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才意识到了时间的流逝。

这群人中间,坐着一个巫师,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爱迪生。

去年,他在报纸上夸下海口,说要用一台机器点亮10000盏灯,从而彻底取代煤油灯。不久后,煤炭企业的股价应声下跌,他也受到了全美国的广泛关注。

爱迪生说了没多久便有些后悔。那时,他已经发明了自动电报系统和留声机,声名鹊起,一言一行都被人密切关注。但他依然没有改掉自己的坏习惯,每开始新实验前,他都会夸下海口,走上了神坛就不好走下来了。

他只得在门罗公园的实验室里孜孜不倦的研究。近1年中,他不眠不休,半饥半饱,双眼布满血丝,经过几百次改善,终于发现了碳化棉线,能够在密封玻璃灯泡里持续亮40h。

这位32岁,历经飘零的中年人,即将成为别人口中的巫师,并在他人生小说中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回想起3年前费城世博会的情景。

当时400平方英尺的展示空间,放着他的一系列发明(四工电报系统和自动电报系统、动态电报机和电动笔),许多人前来参观但又匆匆离去,对着展会中间那台柯立斯蒸汽机发出赞誉。

那台巨大的机器高达三十英尺(10米),几乎掩盖住了会场中所有的光芒。

那是蒸汽机的时代,会场中零零散散的发电机显得相形见绌,被蒸汽巨人压的抬不起头,只能暗自流泪。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过不了十几年,它们会让这些旧时代的王屈服,历史也将因此迈入一个崭新的电力时代。

1878年,爱迪生拿到了J. P.摩根等金融家30万美元的投资,建立了爱迪生电灯公司。花费4万美元之后,他终于成功了。

在1879年年末,他向外界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成果。59盏崭新的灯泡被挂在门洛公园周围。

爱迪生戴着皱巴巴的毡帽、脖子上系着白色丝巾,对着一众记者讲着他的经历和理念。结束时已经是凌晨四点。他打了个哈欠,找了个长凳,脱下外套当枕头,睡着了。

多年以后,研究爱迪生经历的人会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他不是灯泡的发明者,而是灯泡的改进者和推广者。

但他的确是电气化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天才。他的想法点亮了无尽黑暗,并在13年后的1892年,催生了通用电气的诞生。

它是电气时代的新王,独占鳌头100年,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人们再也回不到它刚刚诞生时那种黑暗之中了。

2

爱迪生的电灯爆得大名之后,拿到了美国专利,但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尤其是英国电化学家约瑟夫·斯旺,开始对灯泡的发明权提出挑战。

爱迪生对英国自始自终没什么好印象。

爱迪生对英国的印象一直不佳。1873年,他作为技工被派往英国解决问题,在那里待了一个月。尝过了烤牛肉和油炸比目鱼后,他表示再也不想踏足这个国家。

当他看到斯旺像个跳梁小丑一样争夺自己的专利时,对英国的失望达到了极点。他们在法院展开了法律战,虽然爱迪生的证据看起来更为充分,但英国法院却更倾向于斯旺。

爱迪生对英国的反美情绪感到无奈,对国内的质疑者也感到失望。他们把爱迪生描绘成一个失败者和抄袭者,让他感到非常沮丧。

他意识到自己过于天真:曾经邀请过很多人参观门罗公园的实验室,并详细展示了灯泡的原理,这无意泄露了许多商业机密。他决定以后要更加谨慎。

为了堵住那些见都没见过他一面的同行之口,1881年,爱迪生发明了一个巨型发电机,并将其运送到巴黎国际电力博览会,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

4ffce04d92a4d6c-471

巴黎国际电力博览会上爱迪生的“巨兽”发电机,1881年

这台发电机是欧洲发电机的四倍大小,很快就赢得了“巨兽”的美誉。与斯旺只能展出灯泡或吊灯不同,爱迪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照明系统。

欧洲科学家带着旧贵族般的傲慢前来,却只能带着震撼和落寞离开。

他们看到了这台庞大的发电机,周围的灯泡熠熠生辉,比周围的光亮数倍。他们对自己过去几年的轻蔑表示懊悔,纷纷收回了自己的贬低之词。

爱迪生在纽约收到来自巴黎的电报,上面写道:“我们大获全胜,无法给予你更高的赞誉。”

连斯旺本人也发来了祝贺电报。他私下里承认,直到看到爱迪生的机器,他才明白了许多之前不懂的细节。爱迪生考虑到竞争问题,最终同意与约瑟夫·斯旺组成英国的利益联盟。

但对于爱迪生来说,这些名利上的事情并不是最重要的。

一位小时候曾与他一起做生意的人回忆说:那时候我帮他卖报纸,最后把钱交给他,他从来不数。我提醒他要不要看看,他只是说,哦,没关系,我觉得无所谓。

但我从他的眼中看出,他还是会做生意的。

此时,爱迪生正忙于在纽约铺设一条输电管线。纽约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获得了在曼哈顿下城运营的特许,如果能够在曼哈顿引入白炽灯,公司业务必将飞速增长。

对于爱迪生的计划,不同的势力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人工照明的革命即将到来,而爱迪生将会是那个开门人。这使得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的股票价格飙升,传统的煤炭公司股票继续下跌。

而有些人则认为这是一种幻想。他们不相信电气时代终会来临,仍然抱着鲸油、蜡烛和煤油灯,似乎想一直到世界腐烂为止。

对于这些争论,爱迪生并不在意。他专注于实验室中的研究,致力于开发性能更好的灯丝。灯泡厂即将投入生产,年产量达到50万个,他必须在此之前找到一种更优质的灯丝材料,至少要保证灯泡能够持续发光几百小时。

一周又一周过去了,各种材料在他手中试验过,但结果只是让他一次次摇头。

他的棕黄色头发中夹杂着几丝灰色,脸上透露出些许疲惫,但眼睛始终是雪亮的。

人们在他那龙胆蓝色的瞳孔中看到了一种光芒,漂亮且有穿透力。当年他妻子在工厂里看到他时,正是被这双眼睛深深吸引,才决定嫁给他。

4ffce04d92a4d6c-472

1878年的爱迪生

1881年8月2日,他终于在实验中成功使用了日本竹子灯丝,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灯泡在110伏电流下缓缓发光,亮度相当于16支蜡烛,燃烧时间超过1500小时。

他和助手们在实验室里欢呼雀跃,像是在跳一种原始的祭舞,仿佛对面的存在是上帝。爱迪生对别人说,他从上帝的万能工坊中找到了最终的植物。

他赞美祂。

在门罗公园,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爱迪生最喜欢在晚上展示他的成就。四周一片明亮时,他按下按钮,房间里的灯光瞬间消失,人们陷入无边的黑暗中。可没等他们惶恐,爱迪生再次按下按钮,光明再次出现,周围万事万物都被照亮。游客们不禁发出惊叹声。

在他们眼里,他像是个巫师,也像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让他们又惊又敬。

1882年,爱迪生全程亲自监督,推动曼哈顿的输电管线工程。他们挖掘道路、生产零件,最终完成了组装。

这在电气历史上极为罕见,几乎是由一个人发明并实现了一种公共产品。

1882年9月4日星期一早上九点钟,爱迪生身穿礼服大衣和高顶白帽子,再次走入珍珠街的发电机房。那时所有线路已经连接完成,只剩下最后的调试。

随着夜幕降临,他启动了发电机。城市中58个客户开始享受服务,800盏电灯一齐亮起。

此时,人们注意到一个不修边幅的男人,从257号二楼的窗户朝外望,他的脸上满是喜悦。

当时,城市里已经装上了许多弧光灯,相比之下,爱迪生的灯泡显得不那么显眼。路过的人们只瞥了一眼便匆匆离去,并未意识到这一刻的深远意义。

然而,在历史学家的眼中,这800盏电灯却闪耀着金色的光辉。它成了一个符号,背后是一个伟大的人,和一个伟大的时代。

4ffce04d92a4d6c-474

电力监控面板,爱迪生在珍珠街的发电站,1882年

3

爱迪生随后几年发展并不顺利。

游说不同街道和城镇花销太大,就算中心发电站安装完毕,地方公共事业公司也根本掏不出那么多钱支付。1884年,5家地方公共事业公司欠了爱迪生4.3万美元,其他公司则用股票分红抵账。

电力行业本身就是重资产,前期的输电管线、设备运输和安装、人员施工完全需要垫资,之后才能通过用户的持续付费来回收成本。

那几年,爱迪生捉襟见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甚至不得不拍卖家具。唯一的好消息是,他的助手巴彻勒从欧洲带回了一位天才——尼古拉·特斯拉。

4ffce04d92a4d6c-473

尼古拉·特斯拉

特斯拉刚到时便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他解决了工厂长期存在的一个难题。爱迪生对此高度赞赏,称特斯拉是一个好人,两人惺惺相惜。

然而,爱迪生当时还不知道,特斯拉未来将成为他最大的对手。在那场震惊世界的电流大战中,爱迪生的直流电被特斯拉的交流电击败,成了他一生中的败笔。

秉承着为贤者避的理念,在许多人的笔下,这段历史被刻意淡化。但两位当事人对此却显得颇为开阔。

1901年,这场大戏落幕多年后,爱迪生在旅途中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当时特斯拉正在里面做电气讲座。

爱迪生走进讲堂,周围响起了一阵掌声。特斯拉抬头看到他,立即走上前与他握手,并请他坐下。现场的掌声再度响起,过去的恩怨已成过眼云烟。

这段恩怨要从1884年说起。当时,特斯拉来到爱迪生的工厂,第二天便见到了这位著名的发明家。

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貌。

特斯拉戴着圆礼帽,手套洁白,身材瘦削,谈吐优雅,宛如一位高雅的绅士。而爱迪生则带有中西部口音,穿着朴素,显得更像是一个脾气火爆的暴发户。

特斯拉每周薪水18美元,在短短6个月内,他勤奋工作,设计了20多种机器,为爱迪生的工厂节省了大量开支。

特斯拉在欧洲时已研究过交流电动机,他明白直流电的固有缺陷,只有交流电才能克服传输距离的限制。他试图说服爱迪生,但后者坚决反对。

爱迪生认为交流电前途渺茫且危险,而且已经在直流电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不愿意改变方向。

特斯拉与爱迪生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尽管他欣赏爱迪生的勤奋与成就,但对其基本功却瞧不上眼,爱迪生很长一段时间,甚至都不知道欧姆定律。

多年后,特斯拉晚年对他做出的评价是,不注重理论,只注重无计划的实践。

如果要他从干草堆里找出一根针来,他绝不会停下来分析那根针最有可能在什么位置,但却会以蜜蜂般的勤奋与韧劲检查整个干草堆,一根草一根草地翻找。

在最后一次冲突中,爱迪生(一说是工厂经理)承诺,如果特斯拉解决了发动机的一个问题,就会奖励他5万美元。对于刚从东欧来到美国、身无分文的特斯拉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

特斯拉用了半年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随后走进爱迪生的办公室,换来的却是爱迪生的一句玩笑话:“你还是个巴黎人!当你变成彻底的美国人时,就会明白美国式的笑话了。”

特斯拉愤而辞职,孤身走在美国大地上。尽管他一贫如洗,但脸上依然流露出不容动摇的自信。

他年纪轻轻便经历过大风大浪,多次从死亡边缘挣扎回来。他从小便有许多过人之处,喜欢发明创造,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经他过手,很快就能完成。

1884年他离开不久,几个商人闻讯赶来,赞助他成立了特斯拉电光制造公司。但特斯拉遇人不淑,专利转让以后,股份作废,再次身无分文。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四处打工,帮别人挖沟渠,看起来非常落魄。

但真正的天才,无论身处何地,总能脱颖而出。他作息规律,眼神坚定,时常探讨专业知识,逐渐引起了领班的注意,并被推荐给了另一位商人。

1887年4月,特斯拉获得了投资,成立了特斯拉电力公司。他发明的交流发电机解决了电力行业的一大难题。

当时电力公司的标准不一,电力系统互不兼容。特斯拉发明了一种新方法,能够将不同相位的交流电流连接起来,从而一举解决了电力行业标准化的问题。

1888年,特斯拉为他的多相电动机申请了专利,并准备开始商业化。然而,公司合伙人认为前途不明,他们原本只打算改善成熟的直流电装置,而不愿意跟着特斯拉一起驶入未知海域。

于是,他们计划出售公司的股份,其中威斯汀豪斯成为了最有可能的买家。

威斯汀豪斯是西屋电气的创始人,既是退伍军人,也是发明家,是当时电力领域异军突起的电力巨头之一。

当时,爱迪生公司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但由于直流电传输距离的限制,只能服务于人口稠密的城市。而威斯汀豪斯目光远大,看到了小城镇和农村的潜力,如果能够掌握交流电技术,就有跟爱迪生的一战之力。

特斯拉的合伙人开始为他造势,安排他出席各种会议,寻找名人背书,媒体也纷纷报道。特斯拉本人对此不置可否,只是默默配合。

1888年5月,在美国电机工程师协会,特斯拉与发明家伊莱休·汤姆森展开了一场辩论。

汤姆森公司(Thomson-Houston Electric Company)是电力行业的另一大巨头,近十年名声大噪。

该公司由汤姆森创办,1883年由一群金融家入股,Charles Coffin担任CEO。

4ffce04d92a4d6c-475

Charles Coffin

Coffin从马萨诸塞州林恩的鞋业起家,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成为一位乡绅。当他看到汤姆森公司的产品后,似乎看到了未来电气时代的雏形,无尽的财富在它背后若隐若现。

他迅速卖掉了自己的公司,投身于汤姆森公司的管理中。

当时电力行业方兴未艾,危中有机。为了将人们从鲸油和蜡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成为了电力的传教士,派遣了大量销售员介绍自己的产品,弧光灯和电灯就是他们的“圣经”。

Coffin引入了一批芝加哥婆罗门的投资,并为各地经销商提供了融资支持,允许他们通过债券或股权购买设备。此外,他通过大规模收购解决了专利问题,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从而一路高歌猛进。

在那次会议上,特斯拉的发言条理清晰、证据充分,大家普遍认为汤姆森显然不敌。然而,作为另一位杰出的发明家,汤姆森对特斯拉的发明并不认可,完全没有收购的意图。

此时,威斯汀豪斯决定出手。他担心西屋电气在交流电技术上的进展滞后,不得已开出天价收购。合同中包含一项持续收入条款,每马力收取2.5美元的专利税金。

这一条款后来成为了西屋电气的难题,甚至差点导致破产,但也成就了特斯拉的一段美名。他不仅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也是一个豪迈的人。几年后,他在威斯汀豪斯面前撕毁了这份合同。

特斯拉随后在西屋电气工作了一段时间,感到受到了束缚,于是转型成为一名自由发明家。1889年,他发明了特斯拉线圈,这种装置能够提供稳定而持续的电流,使电气照明更加高效。

交流发电机和特斯拉线圈的问世,使他再次登上了一级台阶,成为了跟爱迪生、贝尔平起平坐的大发明家。

这时,老朋友威斯汀豪斯找上了他,商谈专利税金的问题。1890年,经济下滑,威斯汀豪斯此前的扩张举债让他陷入困境,银行家逼迫他偿还债务。

他对特斯拉诉苦,指责J.P.摩根和其他金融家试图削弱西屋电气,迫使自己割肉。

威斯汀豪斯感慨自己对公司的付出,就像养儿子一样,无法忍受被这些穿西装的金融流氓夺走。

J.P.摩根本是爱迪生背后的大金主,如果合并汤姆森公司和西屋电气,电力行业将形成寡头垄断,强盗横行的局面。

听着威斯汀豪斯的激愤之辞,特斯拉没有多言,直接撕毁了合同,放弃了数亿的潜在收益。

面对不理解的声音,他自信地表示:如果威斯汀豪斯能推广交流电,让全美国人都能用上,那我不赚这些钱也无所谓。再说了,我拥有一颗大脑,财富自然会归之如流水。

但特斯拉显然过于自信,后来的几十年里,他再也没有震撼世界的发现了。

晚年他流离失所,陷入贫困,只能靠着西屋电气提供的一点咨询费勉强维持生活。他透过昏暗的窗户望向外面那群鸽子,不知对自己当年撕毁协议是否后悔,也不知对自己在实验上花了几百万美元是否可惜。

但此时他正春风得意马蹄疾,还看不到这些,未曾察觉命运早已开始对他进行馈赠。

1890年,爱迪生合并了公司,成立了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正式吹响了电流大战的号角。

那时,电力行业仅剩三大巨头: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汤姆森公司和西屋电气公司。

爱迪生坚持直流电技术,而汤姆森和西屋则同时支持直流电和交流电。为了压制交流电,爱迪生公开撰文宣传其危险性,并让手下在众人面前用交流电电死了几十种动物。

他甚至发明了第一把电椅,政府用它处决了一名犯人,给许多围观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1891年,爱迪生赢得了一场官司,宣示了第223,898号专利的主权。所有制造白炽灯的公司都需支付专利费,这让电力行业的公司纷纷感到恐慌。

尽管该专利在1894年即将到期,但这几年的时间足以让电力行业发生巨大变革。同时,合并的讨论也开始升温。

电力行业资本密集的属性,加上各大公司手里都有一抽屉的专利,互相卡脖子。所有人都知道下个世纪属于电力,但这些投资者看到各个公司无尽的诉讼,只能望而止步。

经过一年的协调,1892年4月15日,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与汤姆森公司合并。由于双方都不愿在公司名称中出现对方的名字,新公司被命名为通用电气,这也成了日后赫赫有名的“GE”。

合并后的公司由11名董事组成,其中包括爱迪生和两位金融巨头,其中一位就是J. P.摩根。

两家公司完美地结合了各自的优点,加上爱迪生的专利,J. P.摩根翻手云覆手雨的影响,一时间仿佛是美国最豪华的工业企业之一。

而西屋电气并没有打算认输,他仍然有特斯拉这张关键的底牌。

特斯拉原本只想专心研究,但由于爱迪生大肆抹黑他的技术,他不得不参与这场斗争。

1891年,特斯拉在杂志上撰文反击,宣布自己正式下场。在美国电机工程师协会的演讲中,他展示了几千伏的交流电通过身体而毫发无损的奇迹。

1893年,纪念哥伦布的世界博览会在芝加哥举行。此次展会的电力系统和灯泡合同总价值几百万美元,吸引了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的争夺。

威斯汀豪斯看中了这次巨大的宣传机会,虽然知道可能会亏本,但他还是豪赌了一把,开出的价格比通用电气低了50%,最终赢得了合同。

通用电气以爱迪生的专利威胁,禁止西屋电气使用他们设计的灯泡。威斯汀豪斯和特斯拉于是重新设计了一款灯泡,巧妙规避了限制,把芝加哥的夜晚照得通亮。

在展会上,特斯拉再次展示了电流穿过身体的奇迹,这只电力野兽在他面前就像是温顺的动物,在衣服上发出蓝色柔光。令在场的人们对他的技术叹为观止。

众目睽睽之下,特斯拉不断展示着自己的发明,赢得了几千人的赞赏,而爱迪生的抹黑早已不攻自破。

如果他足够幸运的话,能在这次世博会上碰到两个有意思的人,一个叫W. C. Abbott,一个叫Robert Wood Johnson。

强生的白与黑雅培-改用刀叉的商人

随后不久,西屋电气开始争取尼亚加拉瀑布的合同,特斯拉凭借着个人魅力,赢得了负责人的赏识,西屋电气再次虎口拔牙。而通用电气凭借着J. P.摩根的巨大影响力,也拿到了一部分小合同。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所有明眼人都得出了一个事实:特斯拉和西屋电气赢得了这场电流大战。

随着1896年尼亚加拉瀑布水电设施的启动,曾被忽视的电力终于将蒸汽时代的巨人击倒,历史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特斯拉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当一个人有了理想目标,就像是在攀登一座令人惊叹的高峰。起初,可能会有放弃的念头,但很快,远离喧嚣的宁静感以及山峰带来的灵感,会让你的脚步愈发坚定。

此刻,他真正站在了人生的巅峰上,这有着双重含义。首先,他会沉醉于眼前这夺目的风景;其次,他将无数次渴望回到此时此地。

4

面对公司董事的质疑,Coffin召开了一次董事会,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

当时,他刚刚丢掉了世博会的大单子,董事们对他的意见不小。然而,Coffin坚信经济危机即将来临。芝加哥世博会还未结束,凛冽的寒风便已经扑面而来。

铁路融资问题频发,股市崩盘,短时间内,各地银行纷纷出现挤兑。这场危机被人们称为1893年恐慌,前后导致一万五千家公司和五百家银行倒闭,失业率飙升至20%以上。

到5月份,通用电气的订单骤减75%,公司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不得不借高利贷给员工发工资。8000名员工中有2/3被裁员,留下来的员工也无订单可做。

当时通用电气账上仅剩一百多万现金,却背负着1000万的债务。其他资产全是别的公司的债权和股权,行情不好根本无法出手。

在董事会中面对纽约金融家的质疑,Coffin感到处处受限。通用电气曾为了快速销售,为经销商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虽然后来自己也获得了部分货款,但这却埋下了隐患。

尽管众人对他的计划并不看好,Coffin依然保持了冷静。他决定打骨折出售所有证券,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

在得到董事会其他人同意之后,Coffin北上找到了正在度假的摩根,拿到了最关键的一票。400万美金的资金注入,通用电气重新活了过来,自此以后他变得更加保守,所有货款只收取现金。

接下来的五年是漫长的萧条期,通用电气的销售额始终维持在1200万美元,没有增长。

在这段时间里,Coffin完成了对公司的整合。起初,各地办事处非常独立,不听总公司的调度。可金融危机的到来,让大家认识到集中管理的优势,地方办事处逐渐靠拢总部。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爱迪生和汤姆森公司的许可证需要合并,地方公司以谁为主、用谁的名字,大家吵得不可开交。Coffin自然希望自家公司主导,但考虑到“爱迪生”这个名字在美国的影响力,不得已保留了它。

1894年,爱迪生的专利到期,通用电气没了这层保护,赤裸裸的来到了市场上。四处的竞争对手纷纷进来抢食,通用电气只得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应对。

当时,通用电气与1500家公司有业务往来,手中持有许多不同公司的证券,管理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公司成立了一个单独的子公司——电气证券公司,专门持有本地照明和电力公司的债券。

这是通用电气初次涉足金融领域的一次尝试。在接下来的70年里,金融部门始终不温不火,制造业依然是公司的主业。

然而,到了197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通用电气的金融部门如脱缰的野马,彻底被释放出来,成为杰克·韦尔奇手下最锋利的一把武器。

而在此时,通用电气刚刚摆脱破产边缘,却再次面临专利的问题。美国的专利制度被全球推崇为进步的源泉,但对电力行业来说,却像是一个缠人的魔鬼,让剩下的两大巨头——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头疼不已。

为了避免官司,两家公司在1896年达成协议,相互授权专利长达15年。

同年,道琼斯工业指数榜设立,通用电气名列其中。最初的12家公司代表了美国最重要的企业,12把王座上,每个称号都赫赫有名。

然而,经过100年的风云变幻,这些旧王一个个倒下,逐渐被年轻的公司取代。他们接过王冠,仔细端详了起来。

这顶王冠上面的明珠,仿佛在告诉人们,只有最耀眼的人才能佩戴它;那流转的金色,仿佛在提醒人们,只有最具创新的人才能持续拥有它。

从此以后,通用电气成为了一位新王。

在1896年协议之后,通用电气利用特斯拉发明的多相感应电动机,大幅提升了技术水平,加上Coffin手下如狼似虎的销售团队,业绩迅速增长。1895年至1900年间,每年的增长率达到了20%。

到了1900年,电动机和灯泡仅占全部市场的10%。制造商普遍惰性大,不愿意放弃传统的蒸汽动力系统,大多数房主也更倾向于使用相对便宜的煤气灯。

那时,大部分人依然视电力为奢侈品。生产商们更愿意为富人家安装更多灯泡,而不是为大众建设发电站和输电线路。他们宁愿生产小型发电机供富人使用,也不愿投资集中式的大规模发电站。

然而,爱迪生的前助手塞缪尔·英萨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坚信,未来属于大规模电网,通过集中式的发电厂为全市提供廉价电力,从而实现市场垄断。

他开始游说通用电气生产更大型的发电机组。于是,通用电气开始研发一种涡轮发电机,成为今日大型涡轮机的雏形。

1903年,涡轮发电机正式投入使用,其发电能力高达5兆瓦,而且只需原往复式发动机的1/10空间和1/3成本。通用电气的销售额和股价开始上涨。

在这十年里,通用电气发展迅速。

Coffin的管理风格被称为咨询式管理,他是天生的指挥者,但从不发号施令。他对研发和人才极其宽容,为公司打下了创新的基础。

在发展过程中,他意识到,白炽灯是许多人首次接触电力的媒介,良好的初印象将对后续的电力服务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他对研发给予了特别关注,这位公司招揽了许多天才科学家。

1892年,汤姆森在一次会议上遇见了查尔斯·斯坦梅茨。虽然斯坦梅茨身材矮小,外貌异于常人,但他那滔滔不绝的演讲赢得了满堂喝彩。

汤姆森回去后和Coffin讨论,希望将斯坦梅茨招揽过来。然而,斯坦梅茨这个外国移民没答应,几年前他刚刚来到美国,无立锥之地,是一位工厂老板收留了他,他不愿意离去。

通用电气看中了斯坦梅茨的才华,他发现了磁滞损耗定律,揭开了电气工程中的一角。最终,通用电气决定连同工厂一起收购,只为获得斯坦梅茨。

1894年,斯坦梅茨正式加入通用电气,并开始研究更高效的灯泡电极。

1900年,斯坦梅茨在一个小谷仓中创建了实验室,成为通用电气研究部门的前身。在这里,大家只讨论研究,而非销售。

经过三年的研究,周围的人开始怀疑项目的前景,打算放弃。但斯坦梅茨是个天才,且对研究极其执着。

曾经,他帮助别人修理涡轮机,在上面画了一条线,解决了问题,为此收费1万美元。

他解释道:一条线只值1美元,但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到的知识价值9999美元。

他从不厌倦在实验室的工作,甚至不把它当作“工作”,而视之为对真理的追寻。当其他人准备放弃,并为项目举办葬礼时,他却拿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1904年,新型的磁铁矿灯问世,其光线明亮且高效,订单接不完。此后,通用电气的工程师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发明了灯泡吹制机,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灯泡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然而在过程中,通用电气遇到了一个复杂的角色。在1894年爱迪生专利到期后,其他小生产厂家纷纷回到这一领域。但面对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这两大巨头,这些小厂商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压,快要活不下去了。

于是,在1901年,一些小厂家联合成立了全国电气灯协会,以对抗通用电气的竞争。然而,通用电气并没有选择与这些小厂家正面冲突,而是采取了合作策略。公司授权了许多专利,同时设定了规则,要求各方遵循总部的定价策略。

时间来到了1907年,通用电气的钨灯丝开始销售。

前一年,有两位欧洲发明家为这种灯泡申请了专利。通用电气迅速发现了钨灯丝的优点,派出侦察员前往欧洲,直接出价40万美元购买相关专利。

前后投入150万美元后,通用电气成功获得了钨灯丝专利。这种灯丝的效率比之前的最优灯丝高出一倍,一上市便销售了几百万盏。

随后几年,工程师开始改善钨灯丝,把一个脆弱的线条变成了有延展的细线,直径只有人类头发的六分之一。这也成为了后续灯泡的鼻祖。

这一年,美国经历了一次金融恐慌,但通用电气应对得当。Coffin多年来审慎的财务策略发挥了作用,公司又提前以低利息借入1300万美元,使得通用电气能够从容应对危机。

此时,通用电气稳居电力行业的巅峰。

在研发层面,涡轮发电机、无声齿轮、钨灯丝以及各种型号的灯泡不断涌现。在其他商品成本上涨的背景下,灯泡的价格反而一路走低。

市场方面,通用电气通过控制全国电气灯协会75%的成员,掌控了市场上的灯泡价格,利润丰厚。

在资金层面,公司不断增长的业绩和稳健的财务状况使其能够轻松度过危机。

客户方面,通用电气通过投资和培训,与公共事业部门建立了紧密关系。

1905年,为了帮助客户融资,通用电气成立了电力债务和股份公司。由于电力行业现金流稳定,受到投资者,尤其是孤儿和寡妇等群体的青睐。通用电气也进行投资,获得了部分股权。

此外,通用电气每年培养大量毕业生,许多人最终进入公共事业部门,两者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意外发生了。1911年,通用电气遭到了司法部的起诉。报纸报道称,这是对美国最强大、最完整的垄断之一——电力托拉斯的起诉。通用电气被指控违反了谢尔曼反垄断法,严重侵害了公众利益。

这次诉讼成为了美国反垄断浪潮中的一部分。20世纪前十年,美国托拉斯逐渐达到巅峰,钢铁,石油,电力,烟草等行业,纷纷出现了巨无霸。

美国政府每次诉讼的时候,都会提到垄断的坏处。一旦竞争消失,托拉斯达到了完全体,那它一定会利用自己强大的势能,大幅涨价,从而导致严重公众利益。

有趣的是,每个垄断企业在反驳时也会提到公众利益。他们声称自己不断扩大产能,降低价格,为公众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你现在看到的高价格,背后都藏着巨大的成本。跟没有商品比起来,高价商品就显得太便宜了。

双方各执一词,陷入了激烈的论战,甚至上升到了哲学层面。

但无论如何,最终都是短期力量扭曲了一切。你可以说是资本逐利的天性让托拉斯们无法抑制自己的胃口,也可以说是权力管制的天性使政府无法抑制自己的双手。

最终,法院做出了判决: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的专利协议到期后取消,同时解散全国电气灯协会,禁止规定白炽灯转售给公众的价格。通用电气被迫遵守法律,收购了部分全国电气灯协会的企业,并用寄售方式取代了原有的销售政策。

4ffce04d92a4d6c-477

1913年,Coffin退休,继续担任董事会主席,公司总裁由E.W. Rice, Jr.担任。

Rice是汤姆森公司的元老,三十年前作为汤姆森教授的助手来到林恩。他和Coffin两个人开启了通用电气分权领导的时代,两个人各管一摊,从而避免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福特汽车。

1908年,福特推出了T型车,火遍大江南北。随后十几年的时间内,一直占据50%的市场份额。1914年,福特推出了著名的5美元日薪制度,更是把他推上神坛,一时间风光无两。

但再往后的展开就是低俗小说的剧情,独断的君王,无奈的儿子,奇怪的癖好,谄媚的高管,强大的对手,以及一路下滑的市场份额。

5

一战爆发后,美国的工业企业几乎全部转向军工生产,通用电气也不例外。公司看到了战后军转民的潜力,决定从中获利,于是着手设计了诸多产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无线电。

无线电的发明者是意大利人马可尼。在他20岁之前,他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天赋。然而,1894年,20岁的马可尼读到了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论文,论文中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马可尼从小对电力充满兴趣,当他认识到电磁波的潜力后,立刻回家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经过两年的努力,马可尼发明了许多设备,但这些发明并未受到意大利政府的重视。于是,他和家人决定前往英国发展。在到达英国后,他的首要任务是申请无线电专利。

马可尼当年只有22岁,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只是希望自己的发明能赚钱,并未意识到其伟大意义。后来,无线通信、广播、雷达、通信卫星等技术都建立在他的基础之上。

次年,马可尼在英国成立了无线电报及信号有限公司,并向英国名流展示了他的技术,迅速取得了成功。

通用电气也开始密切关注无线电的研发,这一任务交给了年轻的亚历山大森。

1902年,亚历山大森从瑞典来到美国,加入了通用电气实验室。他最初专注于铁路电机的研发,几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电力行业中。

周围人看到这个英语都说不利索的欧洲人,有点瞧不上他,但每当他们走进实验室,总能看到亚历山大森专注于绘图板上的身影。他们就算不看好他,但也慢慢开始尊敬他。

两年后的1904年,亚历山大森被分配到新的无线电领域。他凭借科学家的敏锐性,时刻关注行业前沿,自从马可尼崛起后,他就对这个新兴领域充满了兴趣。

马可尼于1898年正式进入商业领域,1900年获得了7777号专利,产品开始主宰市场。再过一年,他成功实现了史上第一次跨洋通信,3000公里外传来的“S”字母摩斯电码震惊了世界。

然而,马可尼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跨洋传播已可实现,但信号常常出现乱码,需要一种能够提供稳定高频电流的设备。

在马可尼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亚历山大森依旧在实验室中埋头苦干。他设计了一台磁性调制器,但距离一个完整的无线电传输系统还差最后一步。这个关键步骤耗费了他十多年时间,最终由通用电气创始人爱迪生的发现帮助他完成。

1883年,爱迪生注意到灯泡内部出现了奇怪的蓝光,称之为爱迪生效应,并记录了一些特征,但没有深入研究。这也是爱迪生的可惜之处,他找到了许多耀眼的珍珠,但往往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耐心便匆匆把他们扔下,去寻找下一颗了。

直到1897年,科学家约瑟夫·汤姆森发现了电子,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通用电气的另一位科学家采纳了汤姆森的研究成果,制造出了一套真空管,这正好解决了亚历山大森面临的问题。这块拼图填上了最后一块。

他们不仅感慨: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新知识铺平了道路,而这条道路是永恒的。

1913年,亚历山大森的工作引起了马可尼的持续关注。1915年,亚历山大森测试了他开发的装置,效果非常好,一战成名。马可尼得知后,立即飞往美国,与通用电气商谈收购亚历山大森的装置事宜。

通用电气派出的谈判代表是总法律顾问欧文·杨。

杨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不想种地,于是拼命读书,后进入法律行业。在1897年金融危机后,他与通用电气有过接触。后来,杨的表现赢得了客户的认可,1907年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与通用电气的官司中,他被Coffin看中,1912年成为通用电气的总法律顾问。

尽管杨对无线电业务并不十分了解,但面对马可尼公司强烈的收购意愿,他认为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机会,出售至少可以带来几百万美元的收入。

然而,随着军方对无线电的关注,美国海军阻止了所有相关交易,给出的理由是,国家安全。

美国与盟友远隔重洋,在海底电缆被破坏的情况下,3000公里的距离似乎无可逾越。但有一种技术站了出来,它就是无线电。

英国的马可尼公司在美国的分公司——美国马可尼公司,与军方合作,利用亚历山大森的发电机建立了美国海军无线电传输站,每天处理跨洋信息。

在看不见的空间里,美国和德国展开了角力。德国发射干扰波,美国则发射战争准备的信号,无数电波在大西洋上来回闪烁,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1918年,在无线电的新不伦瑞克,威尔逊总统向德国发出了最后的谈判通牒,一台庞大的战争机器缓缓停下了。

在这场战争中,通用电气等公司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起初,这家公司只是一家电力企业,,生产发动机之类的东西。但战争爆发后,他们开始全力为军方服务。同时,爱迪生也参与其中,建立了海军顾问委员会。

虽然他们都声称自己只是发明了防御性武器,是为了保卫国家,但旁观者却并不这样认为。就像是打群架时,你就算在旁边看着,没动手,也算是间接的帮凶。

荣誉勋章上有你的一份,敌人脸上的血也有你的一份。这是这片土地给予你的东西,是无法抹去的印记。

战后,通用电气开始寻找买家来出售他们的发电机,政府由于以前跟其他人的合同,不得已拒绝。于是,通用电气转向了马可尼公司,双方签订了一份5000万美元的合同。

在结束之前,杨给当时的海军代理部长富兰克林·罗斯福写了一封信,报告了这一情况,结果这封信在华盛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美国政府又跳了出来,声称基于国家利益和爱国主义理由,劝阻通用电气不要这样做。不能把世界无线电通信的控制权交给了英国,要为美国保留无线电控制权。

作为商人的杨只能回应道,海军既然不愿意使用通用电气的发电机,难道我们不卖给马尼克,而是把它放在一边吃灰么?

美国海军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让通用电气成立一家子公司,专门从事无线电业务,以此与英国马可尼竞争。杨认为马可尼公司是绝对的龙头,挑战它是不明智的。

然而,美国海军凭借战后余威,迫使通用电气同意了这一方案,并表示可以支持他们收购美国马可尼公司的股份,也同意几家大型电气公司共同参与。

于是,通用电气依靠政府的支持,收购了美国马可尼公司,1919年成立了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并将所有相关利益者纳入其中。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西方电气公司、西屋电气公司和联合水果公司,每家公司都拥有无线电的部分专利,之前没有一家能够独立生产完整的设备。此次合并类似于1892-1896年电力行业的整合,政府的身影在背后若隐若现。

当时的美国依然是旧世界的挑战者,用一只强大的手力图将国内所有人裹挟向前。直到二战奠定了美国的全球地位,美国才真正有了推进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的资格。

包容,始终是强者的特权。毁灭与战争,是弱者的无奈。

6

1922年,工业界迎来一个让人遗憾的消息。通用电气的第一代领导班子退休了。董事会选举杰拉德·斯沃普为通用电气总裁,杨担任董事会主席。

为了纪念首任总裁,通用电气成立了查尔斯·A·科芬基金会。科芬保留了他的办公室,定期来公司视察。

在他的领导下,通用电气经历了巨大的飞跃,从一家刚刚合并、深陷破产危机的企业,成长为一家销售额超过2亿的工业巨头。

科芬对所有人都非常和蔼,任何与他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的深沉和内敛所打动。他犹如一位英国的旧贵族,在当时略显肤浅的美国显得格外珍贵。

在科芬的领导下,通用电气与员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1912年,建立了养老金计划;1913年,设立了互助福利协会;1916年,实施了利润分享制度;1920年,推出了人寿保险计划;1922年,建立了储蓄计划。

斯沃普和杨上任时,美国企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过去几十年崛起的企业,往往由创始人领导,例如爱迪生公司、西屋电气公司、汤姆森公司等。

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金融家硬生生从中撕开了一道口子。创始人大多失去了对公司的控股权,取而代之的是代理人。

爱迪生在通用电气成立时只获得了10%的股份和一个可怜的董事席位。1893年,他将所有股份出售,把几百万投入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矿场中,但到死都没有听到个响。

威斯汀豪斯也是如此。1890年,他请求特斯拉修改合同,勉强保住了公司控制权,但在1907年金融危机中,永远失去了话语权。

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剧。当时法律不健全,AB股尚未出现,加上金融资本的稀缺,科学家和企业家在金融家面前只能乖乖低头。

特斯拉就是一个例子。他在20世纪之前凭借专利赚取了几百万美元,但这些钱全都投入了自己的研究中。1895年的一场大火摧毁了他的实验室,也预示了他后半生的悲剧。

特斯拉在与马可尼的专利争夺战中惨败。他给摩根写了无数封信,试图获得投资,却只换来一再的拒绝。

这样的情况直到21世纪才有所改变。金融资本过剩,人才和知识的重要性逐渐上升,科学家的话语权开始增加,反而是许多金融家开始求着教授们了。

斯沃普和杨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电力债券和股票公司问题。通用电气通过该公司持有了许多其他公司的权益,引发了公众批评。1911年的起诉仍历历在目,斯沃普和杨无视科芬的建议,处理了电力债券和股票公司。

随后的1926年,通用电气收购了维克托电器公司,并在4年后改名为通用电器X射线公司。

1896年。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爱迪生和特斯拉两个人都研究过,还用自己的身体做过实验。

通用电气延续了这一业务,在合并之前便已经是一流的X射线管制造商,合并之后,通用电气正式进入了医疗领域,成为了一家医疗设备生产商。

而在1920年代的美国,消费品依然是通用电气的主营业务。当时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电器,通用电气只有灯具和风扇。

斯沃普和杨制定了一个良性循环战略:推出多种新型消费电器,刺激客户的用电需求,再在公共电力部门扩产时,向他们销售发电设备。

因此在1925年到1930年之间,通用电气开发了一系列产品。战后新兴的中产阶级迸发出旺盛的需求,让通用电气的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现代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冰箱,电炉、吸尘器、空调等,都是通用电气大规模普及的。

通用电气和中国的贸易从1906年开始。1934年,通用电气买下了慎昌洋行,开始为中国提供进口电器。自此上海滩的富豪之家以拥有通用电气的产品为荣。

通用电气在宣传自己产品时,总会把时针拉回到几十年前,提及爱迪生的伟大成就。但这一身带有传奇色彩的衣服,实际上早已跟爱迪生没了关系。

这位满头白发的大发明家,晚年喜欢和两位朋友出去旅行,一位是亨利·福特,一位是费尔斯通。

4ffce04d92a4d6c-476

亨利·福特、爱迪生和哈维·费尔斯通在佛罗里达,1928年前后

亨利·福特一生都对托马斯·爱迪生怀有深厚的敬意,两人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876年费城的世界博览会。当时,年幼的亨利·福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参观博览会,看到众多蒸汽巨人后,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的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在1896年。当时亨利·福特刚刚作为爱迪生公司的工程师,成功制造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

在公司年会上,福特鼓起勇气向爱迪生展示了自己的构想,爱迪生的鼓励让福特深受感动。

多年后,福特回忆说:我一生都不被人理解。17岁时我离家出走,去底特律学习机械,周围的人不理解我。29岁时,我发明了汽车,开回自家农场时,周围人依然不理解。直到爱迪生先生的鼓励,我才第一次感受到被认可。

但那时,亨利·福特在爱迪生眼里,依然是个小人物。直到1912年,福特汽车成为了大众消费的标配,爱迪生才再次注意到福特。

1914年,福特引入的高工资制度使他一跃成为全国新闻的焦点,他被称为工人的救世主,也成为了同行眼中的叛徒。福特与爱迪生公司展开了商业合作,两人终于成为了平等的朋友。

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鼻祖。在后世众多研究中,历史学家逐渐对其盖棺定论:他们是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位旧王。

爱迪生打开了一扇电气大门,为世人留下了一种勤奋的精神,“天才就是1%灵感加上99%的汗水”早已名满天下。

而福特打开了一扇汽车大门,上面印着这么个名字:福特式大批量生产模式。它代表着资本主义进入了新阶段,也象征着美国制造的崛起。

亨利·福特对工艺改进几乎有着执着的追求。他像巡视自己王国的君主一样,亲自参与生产现场,与工人交流,并不断优化生产流程。

尽管他不喜欢读书,但若他了解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定会感受到跨时空的共鸣。他在自传中写道:如果某种工具能节约10%的时间或增加10%的成果,那么缺少它就等于被抽取了10%的税。

这种不断改进、降低浪费的精神,后来被许多企业家继承和发扬光大。他们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位新王。

丰田的大野耐一开发了丰田生产模式(TPS),其Kaizen(持续改进)精神可以追溯到亨利·福特,这使丰田在战后迅速崛起,精益管理被全球模仿。

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发明了无边界组织、群策群力、六西格玛等新概念,大幅减少了公司的官僚主义,提高了运营效率。

在他掌舵的20年中,通用电气成为年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头,是当之无愧的并购之王。

而丹纳赫的Larry Culp在丰田TPS的基础上完善了DBS体系,将公司的投资理论提升到了哲学高度。

丹纳赫在21世纪的前15年中步步生莲,伴随着通用电气这个巨人的颓势,成为了新的并购之王。Larry Culp后来甚至被任命为通用电气的CEO。

丹纳赫和通用电气的源源可以追溯到1920s的黄金年代。那时候,纽约有一个小男孩出生了,他叫Norman R. Rales,是丹纳赫创始人的父亲。

小时候他们家里有许多通用电气的产品,那个蓝色标志也成了他童年的记忆之一。当他第一次触摸这个标志时,两边似乎生出了一根红线,并在100年后完成了命运般的相遇。

7

时间进入1930s,这时候通用电气头顶笼罩着三朵乌云。

一朵代表着大萧条的来临,一朵代表着爱迪生的离去,一朵代表着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剥离。

大萧条之后,大部分企业收入骤降,纷纷裁员。面对着员工的苦苦哀求,大多数管理者选择视而不见,嘴里说着商品需求下降,必然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一类的话。

在经济学冰冷的轴线上,人只是一个表现为收益不断下降的要素,这就是它的残酷所在。

而通用电气收入减少了75%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4ffce04d92a4d6c-478

斯沃普和杨非常重视员工的利益和意见。1928年,他们成立了Elfun管理协会,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意见,而不必担心遭到报复。

通用电气从不反对内部员工表达利益诉求,甚至鼓励工会的成立,并鼓励员工提出改善建议。这与许多其他大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是福特公司,在那里,员工的诉求常常遭到无情镇压。

面对收入骤降,通用电气采取了降低工作强度和工时的措施,尽可能保留人才。同时,他们为被解雇的员工提供失业福利,并在公司内部推行利润分享机制。

此外,通用电气还积极制作广告,成立了通用电气信用公司(GECC),为零售商提供金融支持,并为消费者提供信贷,这也是GE金融部门的前身。

作为大企业的掌门人,斯沃普在应对大萧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提出斯沃普计划,作为著名的全国复兴法案的前身。在1933年罗斯福上任之前,它已经完完整整的摆在桌面上了。

到1935年,他更是参与了社会保障法案的制定,为美国人提供了退休金、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

尽管通用电气的管理者提出了这些建议,但它们仍然局限于资本主义的框架内。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利润,即资本的增长和流动性。

在国际上,美国的通用电气、英国的汤姆森·休斯顿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垄断了电灯产业90%的产能,并签订了著名的太阳神协议,以此控制电灯的价格。

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提到,1924年,欧洲的几个电气公司签订了日内瓦协议,规定了电灯的使用寿命,从原来的2500小时缩短至1000小时,任何违反此规定的公司都将受到处罚。

这种行为被称为“计划报废”,他们声称长寿命灯光太暗,这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

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有迹可循。员工福利的背后,隐含着对卡特尔和托斯拉组织合法化的诉求,体现了一种寡头资本的意志。

这和强生当时的CEO,小Robert非常类似,他也提出过要增加员工福利,以此来对抗东方兴起的思潮。

强生的白与黑

马克思当年写《资本论》时,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资本家们也会读书,也会吸取教训,在资本主义上面缝缝补补,从而延续更长的时间。

但有一件事情是需要明确的。就像是一群流氓,穿上西装打上领带,依然改变不了其本质。

在爱迪生去世时,通用电气发布了讣告,表达了深切的悲痛。

爱迪生在1929年曾访问过亨利·福特重建的门洛公园,那里的一切都与当年一模一样。

他见到了最后一位门洛公园的故人。50年前,他们十几个人在小屋里做实验,那段时光多令人怀念呀。

第一个白炽灯泡发光的那晚,他们亲如兄弟,载歌载舞,明亮的光洒在他们脸上,那场景半个世纪后在他脑海中依然栩栩如生。

但此时那些人只剩下他们两个了。

泪水打湿了眼眶。他走上了人生中最后一段路,于1931年去世。

当时,美国政府甚至考虑过为他停电60秒,但这一提案由于对生产的影响而迅速被否决了。这个小小的遗憾只能说明一件事:人类早已登上了爱迪生发动的快车,一去不复返。

自1919年成立以来,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发展迅速。它创建了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并在通用电气的帮助下,开发出了可视图像传播技术。

1928年,RCA电视台首播了第一套电视节目《Felix The Cat》,并在一年后开始播出定期电视节目,从此,电视机进入了现代家庭。

然而,1932年,通用电气被迫剥离RCA,这一举措是由大卫·萨诺夫推动的。

大卫·萨诺夫曾是美国马尼克公司的员工,后来在RCA不断升迁,并于1930年成为公司总经理。他认为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阻碍了公司的发展,于是说服司法部门进行反垄断调查。

结果,通用电气在1932年失去了许多无线电和电视专利,被挤出了这一新兴市场,直到杰克·韦尔奇时代才得以重返。

1932年,杨在国会发表了最后的演讲。当时的他在外人看来跟平常很不一样,面无表情。

他谈到了RCA的历史:一战结束时,通用电气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成立了一个统一的组织,来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而现在,通用电气又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剥离掉了RCA,来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他强调了个人领导在新兴行业中的重要性,不论是爱迪生还是科芬,都是在自由市场环境中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这一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发言在工业界引发了巨大反响,也是一次无奈的抵抗。1930s之前的自由主义观念尚未能组织政府的插手,现在凯恩斯主义呼之欲出,通用电气只能任由这只大手摆布。

1939年,斯沃普和杨退休,Philip D. Reed(主席)和 Charles Edward Wilson(总裁)接任。然而,他们刚刚上任,1942年就被罗斯福总统召入政府,为二战服务,斯沃普和杨被迫回归公司暂时顶替。

Wilson成为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副主席,Reed则成为美国经济事务代表团的成员。顺便提一下,1942年,年轻的小Robert也被任命为战时生产委员会副主席。

随着罗斯福推出租借法案,政府开始征用国内的工业资源,通用电气成为首当其冲的对象。作为美国顶尖工业企业之一,通用电气拥有20万种产品,2万名科学家与工程师,25万名员工,收入超过30亿美元,净收入超过1.5亿美元。

二战的需求使通用电气迅速崛起,从电气产业拓展到军工等多个领域,生产了海军战舰、喷气式发动机、雷达系统和无线电通讯设备等,成为一家多元化的大企业。

纵观历史,通用电气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在战争中,美国军方获得了英国的涡轮发动机图纸,并让通用电气进行生产,这也为战后通用电气进入航空领域奠定了基础。此外,通用电气深度参与了曼哈顿计划,其中的核技术后来成为公司的一个独立部门。

二战结束后,Wilson和Reed回到了通用电气公司。

当时明眼人都知道,战后的美国必然会崛起。国内需求被压制了许久,欧洲企业倒闭,而美国人民的腰包变得愈加厚实,军转民的需求会让拉满所有公司的产能。

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宛如一场资本盛宴的邀请函。通用电气在大水漫灌下游刃有余,Wilson离开时,通用电气仅涉足三个产业,但回归后公司的触角已经伸向了21个产业。

Wilson让科迪纳参与了一个为期五年的项目,为战后增长做好准备。科迪纳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将成为公司内部的重要人物,并对通用电气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改革。

他于1928年进入公司,曾是一位销售明星,但对公司内部的官僚主义感到不满,于是1942年选择离开。次年,他重新回到公司,担任斯沃普的私人助理。等到Wilson回归后,他也进入了接班人序列,并开始参与重大项目。

4ffce04d92a4d6c-479

而就在公司磨刀霍霍向牛羊之时,通用电气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大罢工。

这在当时并非罕见。首先是通用电气和通用汽车公司的员工罢工,整整持续了4个月。随后,80万钢铁工人也加入了罢工,要求加薪。

全国大部分民用电和工业电力都被迫中断,通用电气当年的收入骤降40%,不得不答应工会的要求。

1946年3月27日,工人们在新合同面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标志着美国工人斗争的阶段性胜利,也意味着通用电气昔日企业文化的终结。

曾经Coffin、斯沃普和杨,他们辛苦建立起来的东西,现在被慢慢抛弃。

然而,这也是现代企业发展必经的阶段。在杰克·韦尔奇的时代,这一过程表现得尤为鲜明。他刚上任不久,就裁减了数万名员工,因而赢得了“中子弹杰克”的绰号,意指中子弹爆炸时,建筑物完好无损,但内部的人没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Wilson再次被召入军队,科迪纳成为董事长,Reed继续担任总裁。

战后,美国掀起了一股房地产和制造业的热潮。军人福利计划催生了一大批中产阶级,消费品需求大增。通用电气乘风而起,家电事业部不断推出新产品。

电动牙刷、吹风机、咖啡机、烤面包机等小家电陆续问世。电子通信技术和雷达技术的民用化使收音机和电视机进入了80%的家庭。开发商作为销售渠道,大大促进了通用电气的业绩增长。

在这股财富潮流中,有一位不为人知的弄潮儿,谱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他就是前面提到的Norman R. Rales。

大萧条期间,他的母亲难产去世,父亲失业,家庭几近破产。1930年,他被送进孤儿院,在那里生活了10年。1940年,他带着一把牙刷和5美元离开孤儿院,经过8年的全国打工生涯,最终在一座造船厂见证了美国的胜利。

战后,他进入家装行业,从最底层的销售做起。此时他正每天早出晚归,,开着公司一辆破车围着城市到处跑呢。距离他成为亿万富豪还需要30多年。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通用电气和丹纳赫:新王(上)》
文章链接:https://www.qixiezhixin.com/9475.html
本站所有非原创内容均来自转载或分享,仅供学习交流,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来信告知,将立即配合删除。Email:qixiezhongguo@qq.com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