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医疗装备研究院
努力做中国最好的高端医疗器械智库

麦肯锡:保障创新医疗器械落地的3个关键因素

在创新窗口缩小的大环境下,企业急需让自己的创新产品快速实现价值落地。但是麦肯锡发现,相较于成熟市场,创新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渗透速率相对较慢。

4ffce04d92a4d6c-63

为了归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麦肯锡进行了市场调研,将保障创新产品在市场落地并取得良好业绩的7个关键能力进行了综合排行,其中医生和患者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偏低、学习过程较慢,是摆在各创新医疗科技公司面前的主要问题;此外,新产品发布能力和政策与法规响应能力也属于医疗科技公司亟待提升的关键能力。

4ffce04d92a4d6c-64

  • 市场教育能力

新技术从反对到接受,最终重新分配每个参与者的利益,需要一段市场教育过程。以微创腹腔镜手术为例,1980年,德国妇产科医生库尔特.席姆将诊断用的内窥镜与治疗用的钳剪结合,演示了世界第一台腹腔镜下的阑尾切除术。手术顺利完成,震惊了德国外科学界,然后席姆被德国外科协会开除,美国妇产科学杂志发文评价腹腔镜这种看似微创的技术“unethical(不合伦理)”。

不甘心的席姆发明了一整套适用于腹腔镜下“剪切、抓取、缝合”的手术器械与手术方式,用10年教育市场,让微创手术成为外科手术首选,同时造就了80年代IPO的美敦力与强生公司,以及伴随新疗法登上学术制高点的新一代中青年医生。

在坚持做好产品为临床创造价值的前提下,创新医疗科技公司深刻意识到创新的价值还需要被“二次发现”:创新价值不仅来源于技术的领先,也体现在建立强大的商业闭环来触达用户,对用户进行引导和教育,以此提升医生与病人对创新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

  • 新品发布规划能力

麦肯锡调研发现,75%的受访本土医疗科技企业对未来10年的产品组合有着相对清晰的布局。例如心血管领域的企业,在继支架、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后,行业和学术界普遍认为心衰治疗将主导未来10年心血管领域的发展。

4ffce04d92a4d6c-65

在清晰布局的同时,企业家普遍感受到创新时间窗口正在逐渐缩小,这一方面反映了医疗技术进步的加速,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行业竞争的加剧,从而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即如何在带量采购来临之前捕获创新产品的价值。

“内卷”成为企业家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汇。如何打造产品差异化、避免创新同质化,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一些赛道竞争加剧的同时,麦肯锡注意到大多数创新医疗科技公司都专注于为数不多的产品类别。在2019~2021年间上市的中国医疗科技公司中,86%的企业聚焦于1~4个核心品类。在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产品品类的单一性无疑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生存压力。另外,带量采购一旦到来,品类单一的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 最新政策和法规解读响应能力

国内的医保报销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医疗产品的大规模应用。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系统为例:在该产品上市后的第二年,美国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即宣布将其纳入报销范围,并将报销额度定于3.5万 ~4.4万美元,高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系统耗材在美国约3.2万美元的定价;而在中国,首个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系统产品获批4年后,才有个别省市将瓣膜置换手术及耗材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报销力度也大多低于美国市场(例如,上海作为报销政策相对较好的城市,宣布从2022年起报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系统耗材费用的80%以及手术费用的90%)。

与此同时,新产品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畴通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企业的政策解读和响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事实上,中国创新医疗科技产品的价值落地也并非只在国内市场受限。麦肯锡注意到,国内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某些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50%左右。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国内创新医疗科技公司而言,由于缺乏对海外市场需求的深度洞察和对其政策监管要求的专业理解,加上在海外投放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战略设计不清晰,海外市场的价值创造潜力仍有待开发。

赞(0) 我要回答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麦肯锡:保障创新医疗器械落地的3个关键因素》
文章链接:https://www.qixiezhixin.com/7054.html
本站所有非原创内容均来自转载或分享,仅供学习交流,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来信告知,将立即配合删除。Email:qixiezhongguo@qq.com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