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新贵
2006年,天津。
中国医疗的发展在这座滨海城市留下了惊鸿一瞥,国产第一张神经弹簧圈的CFDA落户于此,企业的名字名不见经传:天津环湖。
说是惊鸿一瞥,是因为拿证后的天津环湖,似乎没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走的太远,更不用谈对当时神经器械行业的引领和鞭策。
也是在这一年,上海加奇成立,主攻神经弹簧圈。三年后的2009年,加奇拿到了自己弹簧圈的CFDA,而后以国产弹簧圈领路人的姿态,活跃于神经领域。
与此同时,国产“心血管”领头的乐普微创,也在“脑血管”上耕耘布局。泰杰伟业的成立,神通的独立,都代表着两位大佬在“心+脑”上的远见战略。
几年后,威高集团收购天津环湖。山东维心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国产神经弹簧圈的版图之上。
乐普,微创,威高,加奇成为了国产神经器械的第一纵队;而“维心+泰杰伟业+加奇”的弹簧圈三剑客,更是一直相爱相杀的并行于国内神经江湖。
慢行后起
2020年,神通的弹簧圈拿到了久违的CFDA,这也是国产的第四张证,跨度14年。弹簧圈的三剑客终于成为四大天王。
似乎慢了半拍的神通其实一直默默的奔跑着。
2018年,它的神经密网支架Tubridge获得CFDA,成为国产第一。
神经器械分两类,出血和缺血。其中出血领域的代表是弹簧圈和密网,缺血则是取栓支架和导管。
尽管神通弹簧圈拿的有些晚,但密网+弹簧圈的组合,熟悉出血领域的人都知道,必然是1+1>2的效用。
而之前,其被投企业的取栓支架也已进入国家绿色通道,拿证也在不远处。
作为神经器械的另一个主角,缺血领域的代表取栓支架则明显的后来居上,爆发十足。从尼科2018年的第一张证,到2020年心玮和通桥的第二和三张证,跨度仅2年。
而与弹簧圈不同的是,这三家可谓都是后起之秀。大佬们的影子显然在缺血领域有些落寞。
全面爆发
2018年,上海。
成立于此的神经企业上海沃比,拿到了弹簧圈的FDA。美国背景,中国制造,沃比以这样的方式和拿证,传递着他们对中国神经市场上的野心。
而沃比,只是中国神经市场上的一个缩影。
- 老牌的天津赛诺,北京雅伦已在神经球囊上有所建树
- 拥有制造能力的湖南瑞康通,上海康德莱,深圳麦普奇,开始在神经类的导管导丝上崭露头角
- 产业背景的北京艾柯,北京久事神康,威海禾木,上海心凯诺则在密网和取栓支架上你追我赶
- 代理出身的苏州泓懿,则通过“中外合作+中国制造”的方式深耕取栓导管
- 新进的苏州中天,上海暖阳,北京科易华也开启了他们的产业布局。
中国的神经介入,进入到了全面的爆发期,一片群雄混战。
资本归宿
2019年,加奇并入沛嘉,拉响了瓣膜+神经的心脑模式
2020年,健适收购尼科,单产品并入大平台
2020年,资本开始大量涌入神经产业。瓣膜太贵,心血管太固化,神经或许还是一个风口。
2020年,神经大类的产品接连获得CFDA,比起当年心血管时代的技术和制度,国家层面也开始张弛更有度。
有“心”的大佬们,正有条不紊的在“脑”上多点开花。
有“出”或“缺”血的,则图一个全产品线的未来布局。
谁都想和当年心脏支架那般,在国产器械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谁也都明白,心脏支架那样的国产逆袭史,几乎再很难复制。那是制度,经济,技术的天时地利人和。
互联网带来的扁平化和透明化,使产业的更新速度,政策的更替频率,明显加快且多变,而这也正是众多国产神经企业,在“跟随”创新下,不得不要去面对的。
至于归宿,也必然是交织复杂的。资本扛抬,创新团队,渠道平台,都不能少。
今天明天
当下,国产弹簧圈在国内的市场比例,依旧是个位数;而国产取栓支架的征途也才刚开始。用市场的话语说:未来国产的替代空间是巨大的。
但留下的反问也值得深思:能替代早替代了,为什么要等到未来?
有技术之痛,也有利益的交织。
乐普,微创,威高,沛嘉(加奇)已较为平坦的走在产业路上;横空杀出的健适,则开始搅动起产业的涟漪;走在一队的心玮,联体的归创(通桥),背靠的康德莱和瑞康通,都在用自己不同的产业逻辑和商业模式,摸河过桥。
国产神经介入江湖的故事,这么看,才正拉开序幕,如何破局,留一个明天,以一个技术人的视角:
- 团队第一在跟随性创新,替代外资的大背景下,团队意味着方向和效率
- 商业模式第二只有清楚未来的商业模式,才能知道如何与一众对手如何竞争
- 渠道第三渠道是企业的后路
当然,商业从来不简单,不会这么条款一般的叠加。
但内心深处,还是期望国产神经产品能积累一定的技术厚度,除了能有如强生,史赛克一般的巨头,也能出现如Penumbra这样的技术小巨人,唯有此,我们才敢说真正意义的国产替代。
因此,加油,中国的神经介入企业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