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癌症死亡率那么高?是没有好的医疗手段吗?是我们的癌症和国外的不同吗?都不是。
中晚期的癌症预后不佳,生存率低。时间,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极为珍贵。至今为止,早期发现仍然是降低肿瘤病死率的最有效方法。
影像检测方式
当提到了早期筛查,很多人脑中则会联想到CT、磁共振(MRI)、PET/CT这些检查手段。而PET/CT与MRI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大家却很少了解。
PET/CT与MRI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是什么?
这项检查技术分别使用到了三种影像设备概念,分别是PET、CT和MRI。
我们将PET、CT、MRI成像的图像全部通过技术融合,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为诊断信息提供更多的价值。
PET/CT+MRI多模态影像融合检查技术好在哪?
利用PET/CT加磁共振多模式的影像检测技术,在肿瘤的早期筛查和微小肿瘤的检测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它的临床应用范围涵盖了脑部肿瘤、头部肿瘤、头颈部肿瘤、还有胸部肿瘤、盆腔的肿瘤、骨与关节的肿瘤、血液和淋巴系统的肿瘤等,总而言之,覆盖的非常全面。
是三种影像图像的叠加?
是不同影像诊断结果的整合?
这些都是大家普遍存在的疑问。
PET/CT+MRI多模态影像融合检查技术并不是简单的图像叠加,而是将不同成像学基础的三种高分辨率影像进行信息整合。
PET提取受检者分子水平的代谢信息CT 提取组织结构的解剖学信息MRI 提取组织器官功能学信息
将PET/CT全身扫描与MRI(脑部、上腹部等)进行融合,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实现全身肿瘤查早、查深、查全的目的。
PET/CT+MRI多模态影像融合检查技术的优越性不仅能实现定位定性互补、也能为早期诊断弥补诊断不足,减少漏诊和误诊。在实质脏器、肌肉软组织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检出中具有独特优势,同时满足对软组织分辨率的高标准要求以及对肿瘤分期的全身评估。
病例分析
01临床病史:患者,男,54岁,右侧颌面部包块3年余。
检查如下图:右侧颌面咀嚼肌内侧见一大小约3.9cm×3.7cm×7.4cm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密度欠均匀,肿瘤向上侵犯右侧翼腭窝,累及翼内肌、翼外肌及咬肌,破坏右侧下颌角、下颌支、腭骨及蝶骨翼突,向内、向下侵犯口咽、右侧咽旁间隙、颌下间隙(图2、5、8、10),核素不均匀性浓聚SUVmax:8.5(图1、3、6,图4、7、9、11 PET/CT融合图);MRI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T2 FS呈高信号,肿瘤信号不均匀,其内见条索状短T2低信号(图12、13);静脉注入GD-DTPA后病灶呈不均匀中等强化,强化边界模糊(图14、图15 PET/MRI融合图)。
右侧面颊(IX)、颏下(IA)见多发短径介于0.5cm-1.1cm淋巴结(图16、18),核素不同程度浓聚SUVmax:4.9(图17、19)
检查意见:
右侧颌面咀嚼肌区癌(T4a期);右侧面颊(IX)、颏下(IA)淋巴结转移。
活检病理:
粘液表皮样癌。
患者因颌面包块就诊,PET/CT检查目的明确包块性质,病灶范围、临近组织受侵及全身转移情况。因颌面部软组织结构层次多,而MRI软组织分辨率好,因此采取全身PET/CT+颌面部MRI平扫+增强,局部MRI与PET异机融合的方式,为临床提供肿瘤准确分期,协助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2临床病史:患者,女,73岁,因腹痛半月加重一周,超声发现肝脏巨大占位。PET/CT和磁共振检查图像及病变区域信息如下:
图1 PET/CT:肝右叶病灶情况,肿块呈高亮度,中心有低密度区
图2 磁共振平扫+功能成像:病灶显示清晰,并提示肿瘤细胞功能状况
图3 磁共振增强扫描:肿瘤呈肝癌典型强化特点
图4 磁共振平扫: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并表现出转移特点
图5 与图4同层面,腹膜后显示多发淋巴结转移,但胰腺前缘淋巴结亮度低于其它区域
图6 PET/CT:椎体内见不规则异常密度,PET未显影
图7 与图6同层面,磁共振平扫+功能成像,清楚显示椎体病灶,特点与血管瘤一致
通过PET/CT结合磁共振平扫+增强+功能成像对比发现,腹主动脉周围多发淋巴结转移PET/CT与磁共振功能成像均能很好显示,PET/CT更直观展示了转移淋巴结的高亮信息,但胰腺前缘转移淋巴结在磁共振功能成像上显示清楚,在PET/CT上显影却浅淡,未表现出典型转移征象。
另外一个征象是椎体内低密度灶,在PET/CT上未见显影,但磁共振图像上病灶与其它正常区域分界清楚,特点呈典型血管瘤表现。
最后诊断:肝右叶巨块型肝癌并坏死,腹主动脉旁与胰腺前缘多发淋巴结转移;腰1椎体血管瘤。
综合该病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PET/CT和磁共振扫描在肿瘤淋巴结转移及部分良性病灶的显示上,二者存在很多互补,因此,PET/CT和磁共振联合诊断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