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内窥镜是一种有着大约200年历史的医疗器械,它是普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骨科、妇科等科室不可或缺的诊断和手术设备,也是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型之一;按应用场景可分为硬镜和软镜。
但长年以来,我国医用内窥镜市场都被日德两系的厂商所牢牢把持,它们一度瓜分整个行业90%的市场份额。
日系的奥林巴斯、富士、宾得等厂商主要在软镜领域称霸,而德系的卡尔史托斯在硬镜领域领跑。
01 内窥镜市场突变
总不可能一直被卡脖子,随着开立医疗、澳华内镜等本土优秀厂商的布局及涌入,国内内窥镜市场已发生悄然变化。
尤其是2020年以来国产企业数量激增,国产内窥镜品牌市场率实现稳步提升。截止到2023年,已经有将近750款国产可重复使用内窥镜获得了NMPA医疗器械注册证,且连年保持24%的增长率。
而奥林巴斯、富士等海外内镜巨头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呈逐年下降的态势,比如在软镜方面,根据医招采的统计情况,2018年日系厂商尚有90%以上的份额。到了2023年,国产厂商能吃下大约20%的份额了,确实是一种显著的进步。
2024年上半年,这一格局更是发生了显眼变化,国产内窥镜的市占率甚至展现出强劲赶超老牌外资的势头。
比如,2023年,开立医疗的内窥镜及镜下治疗器具营收达到8.5亿元,同比增长39.02%;迈瑞医疗的硬镜系统市场占有率已跃升至国内第三;南微医学的内镜耗材类产品营收则为20.22亿元,同比增长26.36%;而安杰思作为消化内镜领域的领先企业,营收也实现了37.09%的增长。
更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最新招投标数据,奥林巴斯、富士、卡尔史托斯、豪雅、史赛克等五大海外品牌,在我国内窥镜市场的合计份额已降至约60%,较历史高点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国产品牌如澳华内镜、迈瑞医疗、开立医疗、欧谱曼迪等纷纷跻身销售额前十名,合计占据约15%的市场份额。
随着国内政策的持续支持、产品的不断推广以及技术的不断迭代,国产内窥镜有望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提升国产化率。
02 未来行业趋势
因中国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微创手术的发展、医师培训体系的逐步完善等因素的推动,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将以高于全球的增速快速扩大。
具体来看,硬镜应用场景主要在微创手术上,由于微创外科手术优势明显,日益获得国内重视和认可,逐渐替代传统的开放手术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并且国内微创手术数量增速是比较快的,2015年才只有580万台,而2021年已经跃升至1,860万台。业内预计未来仍保持将近20%的增速。
中国微创外科手术渗透率也在持续上升,2016年至2021年从8.8%增长至14.2%,到了2022年约为15.1%。但从中美对比来看,国内微创手术渗透率只是大洋彼岸的不足一半。
而软镜业务所重点依赖的消化道疾病诊疗也有广阔空间,消化道诊断是软镜的主要应用领域,软镜筛查是控制消化道疾病和提升生存率的重要方式。
从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机构发布的2022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来看,国内消化道癌症(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是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
2022年中国消化道癌症中的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的发病人数合计占新发癌症数的28.49%,死亡人数约占31.77%,消化道癌症使我国承受了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通过软镜进行早期筛查是加强消化道癌症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期肿瘤能明显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但值得一提的是,医用内窥镜是小而精密的一类设备,核心部件是很难外采过来组装的,本土厂商想真正实现突围,仍然存着较多困难。
而且深耕行业多年的日德系巨头又在核心部件的出口上设置了重重阻碍,拿CCD图像传感器来说,这个元件是内窥镜成本中的最大头,而98.5%的市场份额都掌握在七家日资厂商的手中,日本之外的内窥镜厂商很难拿到好的CCD产品。
而CCD的质量对于医用内窥镜来说是要害,直接决定了成像质量,令中国厂商的内窥镜产品质量很难追得上跨国大品牌。
不过,国产厂商也在通过以CMOS技术取代CCD、自研电子染色技术绕开巨头垄断等手段来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以今海医疗为例,拿下首个4K3D荧光内窥镜注册证。这表明国产高端医疗设备不仅在国内市场逐步替代进口,同时也在技术创新上实现领跑。
随着CMOS传感器的替代,国内厂商在自主研发高端软性和硬性内窥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内窥镜产品的成像清晰度已经逐步从标清到高清,并向4K过渡。澳华推出的4k软镜和开立的超声内镜都是成果代表。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内窥镜正加速走向国际市场。
比如天松医疗的内窥镜产品已经开始向日本、德国、美国等微创外科器械制造强国出口;瑞派医疗的一次性内窥镜产品则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销售……
-END-
随着国内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并成功切入市场,国产内窥镜的突围之势已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