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至c展示了锥形伪影的成因。
a. 锥体的侧视图。X射线管旋转一圈,采集平面从0度视图移动到360度视图。X射线管沿锥体描绘的螺旋轨迹。采集到的视图通过插值重建到“重建平面”位置。
b. 在连续视图中,从0度和360度测量的直径出现变化。
c. 由于体积重建时的插值效应,0度和360度周围的视图对图像贡献较小,而180度周围的视图为主要贡献源。90度和270度获取的视图被平均化,可能导致切割平面呈现椭圆形状。图示了伪影与180度视图方向的关系。
如果组织形状不是类似锥形这种也还好,锥形组织容易出现这种伪影,上大下小 或者 下大上小,就是层面间某个组织大小迅速变化就会出现,比如:肝顶、肾上下极、颅顶、颅底等。。。。
在腹部一般是肝顶会存在伪影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图像伪影和组织形变:
透明塑料圆锥的轴位图像。
扫描参数为:层厚10毫米,每次旋转床移动20毫米。图像以每2毫米的间隔重建。窗口设置为:窗宽(WW)150 HU,窗位(WL)50 HU。
正圆锥体横截面应该是正圆形,在这个例子中因为椎体伪影被重建成椭圆形
在人体内形变可能没有那么明显,因为本来形状就不是正圆形,倒是会有伪影存在:
肝脏中的锥形伪影
扫描参数为:层厚10毫米,每次旋转床进20毫米,重建2毫米图中显示了一个低密度结构,它从肝脏上部圆顶的后侧(箭头)开始,顺时针绕肝脏旋转。该伪影在每第五幅图像中重复出现。窗口设置为WW200 HU和WL40 HU。
杆状伪影 Rod artifacts
a-c. 杆状伪影的成因。
a. 展示了在扫描仪水平面上放置的杆件的视图。图中标注了重建平面、X射线管围绕杆件的螺旋轨迹,以及获取杆件两端视图的位置。
b. 箭头标注的连续视图显示了杆件在不同位置时的显示情况。
c. 图中展示了两次独立的重建,每次重建使用了不同的视图集合,这些集合对应于不同的纵向位置(相隔桌长的四分之一)。标注了对图像贡献最大的视图,并展示了这些因素在重建图像中的效果。
在腹部当然是上腹肋骨容易出现
腹部杆状伪影。
层厚为7毫米,螺距为1。扫描方向为从头至尾,即头先进式。肝脏中没有伪影;它们出现在肋骨另一侧的肌肉中。WW100 HU WL70 HU。
手臂上举扫描到的伪影,杆状伪影?
我机构图像,螺距0.984 这是螺旋相关伪影吗,还是呼吸导致的伪影(类似肠道蠕动伪影),不太确定
降低螺距(Pitch):螺距是指在一次旋转中检查台移动的距离与X射线束宽度的比值。降低螺距可以减少X射线源相对于患者的螺旋轨迹中的间隙,从而减少不同角度数据的差距对投影数据插值的依赖,降低螺旋相关伪影的产生。
层厚都是5毫米,重建间隔为1毫米。随着床每次旋转的增量不同(10毫米、7毫米和5毫米),产生了不同的螺距(2、1.4和1)。扫描方向是从头部向尾部。
最下面一行是传统CT扫描的图像,层厚和床增量也是5毫米,保持与螺距1的螺旋扫描相似的剂量。窗宽150 HU,窗位50 HU。
第一列是轴位图像,旁边标注了矢状面(中间列)和冠状面(最后一列)重建的位置。在螺距为2的螺旋扫描图像中,尤其是在肋骨和含气的门静脉周围,肝脏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密度差异。在矢状面和冠状面的重建图像中,可以看到密度变化的周期性模式。随着螺距的降低,这种密度变化的幅度减小。在传统逐层扫描的图像中没有观察到这种不均匀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z轴方向上,螺距为1的螺旋扫描(第三行)与传统扫描(最后一行)相比,显示出更好的空间分辨率。
展示了不同螺旋螺距下倾斜放置的ACR(美国放射学会)质量控制模型的重建图像。
上图行:轴位平面,从左至右螺距分别为0.52、0.98、1.38。下图行:冠状平面,从左至右螺距分别为0.52、0.98、1.38。
其实基本上应用的使用已经不会出现上面的伪影了,至少不会有上面这么严重,因为都是容积扫描,螺距至少小于1了:
GE CT中的螺距设置